專題專訪|我閱讀,所以我自由 ── 從一間獨立書店啟航 - 青鳥書店 Bleu&Book

從 10 月初開始,華山進駐了一間新書店,位在玻璃屋二樓,踏著階梯而上,草原上的熱鬧喧騰漸漸被拋在身後,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明亮舒適的空間,這是一間叫做「青鳥」的獨立書店。 店長蔡瑞珊曾經在外人看上去五光十色的媒體圈打滾,也擔任過閱樂書店的店長,直到現在出資籌劃,承擔起書店經營,肩負起各種大小事務,以及規劃獨立書店最重要的選書與活動, 對她而言書店的存在早已跳脫買書賣書,而是一個與人共享人生智慧的平台。

關於閱讀、獨立思考與自由

自由這個詞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有一個想像,但要具體描繪卻不容易。青鳥書店將自己定位為一間屬於自由的書店,對於自由也有明確的定義與方向。 談到自由,蔡瑞珊說自由建立於「獨立精神」之上,而獨立精神則必須回到「理解自己」這個最原始的開端,當人們庸庸碌碌,不知道自己位置的時候,就像是電影惡靈古堡中的殭屍,失去光彩、更失去自由。 從電影到書,魯迅是另一個重要的思想啟發,魯迅的書傳遞了一個鮮明的意象,就是在鐵窗內的人不斷吶喊,希望在鐵窗外的人可以聽見並且醒來,這也讓蔡瑞珊更加確認獨立思考的必要性,而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呢? 不外乎就是閱讀了。因此若為自由做一個總結,它絕對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,而是一個動態、不斷前進的歷程,當人們宣告自己「很自由」的時候,他或她其實正在往自由的方向前進著,而閱讀像是燃料一樣, 作為旅程中源源不絕的補給,這間以自由為目標的書店則像是加油站,透過各種形式與方法陪伴著人們追尋長遠的幸福與自由。

一間獨立但不隔絕的獨立書店

獨立但不隔絕是青鳥書店另一個重要的立基點,獨立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把他人排除在外。蔡瑞珊說從計劃開一間書店開始,就受到很多的幫助與期待,書店工作不是一個人就能單獨完成的, 因此從最初有開書店這個想法,到現在所有的選書與活動一直都是一群人在完成一件事,彼此有共同的目標、共同往前進,未來也期待有更多人加入,因此獨立書店的存在代表的是一股號召的力量, 邀請大家一起來閱讀、一起完成某件事。
聊到獨立書店的市場定位,依循著過去的媒體經驗,蔡瑞珊認為我們常聽到傳統媒體衰亡與新媒體興起、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的消長、或是紙本書與電子書的關係,這些都是二分法下的單一觀點, 但若回歸到書的本質,其實就是傳遞內容與思想這麼單純,只是有多種不同的呈現的方式罷了。例如連鎖書店像是一個大型的展示櫃,消費者可以一次找到很多種不同類型的書,而獨立書店沒有連鎖書店那樣大的展示空間, 但是更多了一個選書與導讀的角色定位,這是賦予思想與價值再定義的過程,也是獨立書店存在的珍貴意義。因此作為一間獨立書店,其實是非常入世的,必須不斷地去探索本質、突破框限、追尋靈魂的溫度。

樂觀之外,是更樂觀

開一間店很難不考量現實的問題,尤其在出版市場低迷的今日,想要經營一間獨立書店總讓人覺得需要非常大的勇氣,關於這一點,蔡瑞珊笑得很燦爛,不把利益當作首要考量是必要的,但她接著說:「我也完全不悲觀!」。 在討論籌劃青鳥期間,當然也曾有過不少疑惑,但深入思考後看到的反而是一個更加明確的方向,然後就是篤定地相信並且往那個方向前進。談到閱讀行為,蔡瑞珊提到了資深出版人陳穎青所提過的一個概念, 儘管統計數字顯示台灣人閱讀書籍的數量遠落後其他國家,但以整體來看閱讀的人口與閱讀的時間其實並沒有減少,只是閱讀的方式與內容改變了,大家流連於社群媒體或是其他平台媒介其實都是閱讀形式的轉化, 但並不代表不閱讀。以台灣市場而言,台灣在亞洲擁有很獨特的定位,在各方面都擁有高度的自由,而可預見的未來也同樣是往更自由的目標前進著,這對出版市場來說非常有利,也表示著其中隱藏了更大的發展潛力, 因此青鳥要做的事就是找更多人來閱讀、更多元也更深入。說到這裡,蔡瑞珊又強調了一次:「我真的超級樂觀!」。

讀書的方法與秘訣

想要閱讀,但「太忙了!」是多數人的門檻與障礙,蔡瑞珊說:「我也很忙,真的沒有一天不忙,每天都想到有好多好多事情要做。」面對這個共同的難題,蔡瑞珊以一年可以閱讀200本書的經驗提出了具體的方法。 首先當然要先確立自己想要好好看書的這個想法與心意,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實際操作上則可以先挑比較親薄短小的書籍開始,隨身攜帶,利用等人、等車、通勤這類零碎的時間隨時翻著看,慢慢養成閱讀的習慣, 出國時因為等待時間長就可以加重一點份量,每天在家則可以空出半小時以上給一些難讀又深硬的書,儘管無法一次讀完,也會隨著閱讀經驗的累積,讓閱讀的速度越來越快。 說到這,蔡瑞珊說一年前她的閱讀都還偏重在一些雜誌上,而較少完整的書籍閱讀經驗,因為張鐵志老師的一句話「身為書店店長,你應該看更多書」深受刺激開始大量閱讀,慢慢地也累積出屬於自己的閱讀心得與方法。 那麼,所有的書都一定要從頭看到尾嗎?倒也不盡然。蔡瑞珊說有的書有故事性或連貫性就一定得從頭看到尾,特別是文學小說,但有些工具書以陳述概念或方法為主,就可以選擇重要的篇章跳著看, 重要的並不是真的讀了幾本書,而是這些內容否能帶來不一樣的視野與啟發,這才是閱讀真正重要的事。


[ 關於自由的選書 ]

從自由、談到獨立思考的重要、再談到閱讀與出版,這些其實都是蔡瑞珊生活中每天的經歷,也是尋找自我的一個過程。最後我們邀請蔡瑞珊、陳夏民、葉美瑤三位獨立又自由的出版人,以「自由」為題, 分別挑選三本書籍給走在自由這條路上的你!

《湖濱散記》
作者| 亨利.大衛.梭羅、譯者|許崇信、林本椿、出版社|高寶

亨利.大衛.梭羅是十九世紀美國傑出的作家和哲學家,1845年,二十八歲的梭羅獨自一人來到距康科特兩英里的華爾驣湖畔,離群索居二年多。1854年《湖濱散記》出版,並於1985年《美國遺產》評選「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」。 本書記錄了梭羅獨自一人在華爾騰湖畔生活的全部過程,以及他對世俗生活、自然界以及精神理念的分析與評價,思想深刻,見解獨到,對現代人有著巨大的啟迪價值。即使相隔近一百七十年, 梭羅在書中所闡述的每一個觀點對現代人來說仍是受用無比。梭羅曾提出這樣的疑問:「現代人是真的進步嗎?物質生活突飛猛進,卻反而越來越不知足,還比不上一個一無所有的野人。」和梭羅身處的時代相比要富足得多的我們, 在心靈層面是否依然不進反退?物質上的縱欲,是不是在某個程度也造成了心靈上的墮落?會不會是因為我們與自然的作息脫節了,忘了體會大自然所帶來的美好?

《我愛過的那個時代》
作者| 川本三郎、譯者|賴明珠、出版社|新經典文化

1968 年,日本各大學發起了以意識形態為主的鬥爭浪潮,出現學生組織的「全學共鬥會議」(簡稱「全共鬥」),罷課、占領大學校園等場面愈演愈烈。一如許多目前仍活耀於日本藝文界的創作者, 作者川本三郎與他們同樣是「全共鬥世代」。在這個日本社會思潮震盪最劇烈的時期,川本三郎以一個初出茅廬剛跑週刊新聞的新人記者身分,完整描繪出當時社會浪潮,讓這本作品成了六○年代的最真實見證。 身為記者的主角因為私下採訪嫌犯並湮滅證據,走在「記者道德」與「公民道德」的法律邊緣。最後還是因為受不了精神壓力,遂向警方坦承事件發生經過而身繫囹圄。因為這樁「朝霞自衛官殺害事件」, 他成了日本最受爭議的文壇評論家。正因為如此大膽的交涉過程,更清楚地描繪出當時年輕人的不安與衝動。儘管傷痛,作者藉由這些文字的呈現,宛如電影一般讓我們清楚看到了日本六○年代末期, 一個個「我們相信一定可以做到」的青春姿態。

《燃燒的年代》
作者| 張鐵志、出版社|印刻

橫跨獨立音樂、獨立書店、新媒體、新電影、文化政策,從台灣小確幸世代,到香港新獨立世代,再到中國小粉紅,《燃燒的年代》是張鐵志對兩岸三地文化現象、社會趨勢的深刻觀察與犀利反思,深具影響力。 過去這幾年,獨立文化、青年世代和公共精神在台灣和香港都引發熾熱而猛烈的燃燒:在新舊典範之間、新舊想像之間、新舊資源和權力之間的衝撞與摩擦,造成了熊熊火焰,這就是我們這個「燃燒的年代」。 文化,是思想、是價值、是美學、是生活。是國家的靈魂,決定民族的精神與高度,定義在世界地圖的位置。五十則台灣、中國、香港當代文化的觀察記錄,讓我們重新想像另一種可能。

採訪撰文:彎魚 ╱ 圖: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╱ * 此專訪刊載於《華山1914半月刊 Vol. 63》,相關內容請見官方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