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訪問|文以載道 仁者為人 - 日星鑄字行


時代的進程,推著大部分的人往前走,有時候還來不及思考,生活樣貌就已經徹底改變了。但也有少數人,堅守原地,用自己的方式與節奏與不斷變遷的社會並存,默默地守護著人們前進時所留下的軌跡。台灣僅剩一家仍在營運的鑄字行 ─「日星鑄字行」就是這樣的守望者,將流傳已久、典雅而深刻的鉛字活版技術傳承下去。
回溯日星鑄字行的發展,從1969年開始執業,到 80 年代後期,因為印刷技術進步以及電腦排版普及,凸版印刷技術以極快的速度遭到淘汰,鑄字廠和活版印刷廠相繼歇業或轉型,回憶起那段窘迫的日子,日星鑄字行接連著好幾個月無客到訪。問起張老闆為什麼沒有放棄或是考慮轉型呢?張老闆說因為創業初期曾經得到不少幫助,他們一直感念在心,作為產業鏈的一環,日星向往來的活版印刷廠保證,只要還有需求,就算只有一個字,日星都會繼續做下去。沒想到最初一個單純的承諾,卻也隨著時間的推移,成了日星鑄字行的責任以及張老闆畢生的使命。
數十年的堅持,總算受到關注與認同,近年來日星鑄字行不僅將鉛字活版印刷術轉化為獨特的文創商品,也對外開放參觀、提供導覽服務,增加與民眾的互動,但危機並沒有因此解除,張老闆總是憂心著更深遠的事。因現存的鑄字銅模已經歷超過 40 年反覆使用,逐漸損毀。沒有銅模就沒辦法鑄字,然而待修復的銅模高達12 萬餘枚,是非常耗大的工程,憑張老闆一己之力一天只能修復五個銅模,若沒有足夠的支撐與長遠的規劃,這些年來的努力累積隨時都有可能消逝,因此在群眾集資顧問公司「貝殼放大」的協助下日星鑄字行於 2017 年 1 月開始啟動了「字體銅模修復計畫」,以有系統的方式培訓專業的修復師,透過不間斷地書法練習、熟悉軟體操作、學習文字學和嚴謹的測試徵選,將人才聚集,讓這條路能夠走得更長、更久、更穩。

因應「字體銅模修復計畫」的啟動,日星鑄字行也在華山玻璃屋舉辦特展,展出珍貴的銅模和各式傳統印刷機器,完整重現活版印刷產業鏈從鑄字、檢字、排版到印刷等流程,雖然展覽規模不大,但張老闆希望可以藉此機會讓民眾感受鉛字美學的魅力,以及刻印在每個字體間的深刻文化。有過類似經歷的華山前身為台北酒廠,在 1987 年酒廠搬遷至林口工業區後,產業發展嘎然而止,一度荒廢閒置,30年後的今天華山已有了新生命,蛻變為具指標性的文創園區。聊起這段過去,張老闆特別回憶起10多年前,華山也曾在創園之初邀請日星鑄字行進駐,可惜當時日星鑄字行受限於資源不足,張老闆沒有餘力分心經營,直至今日這份機緣卻在多年後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展開交流與對話,對照華山與日星鑄字行的今昔軌跡,看似平行,卻在不同的時機點相遇交會,不但耐人尋味也多了份溫情與感動,我們相信曾經有的不會消逝,而會轉化為更多種不同的形式綻放,因為這是文化的力量。
然而,現實的問題是展覽終究是短暫的,況且銅模修復之後呢?張老闆馬上列印出一張密密麻麻的計畫書,上面有各個不同面向的發展規劃,我們接著問,那完成這些計畫需要多久呢?張老闆說一個產業若凋零了30年,至少也得花兩倍的時間才有辦法重新修補建構,現年65歲的他是絕對看不到了,但是在那之前他必須先把基礎打好,讓有心投入的年輕人能夠無後顧之憂的接棒、繼續走下去。張老闆所守護的絕對不是這間小小的鑄字行而已,他在做的是整個世代的文化與傳承,奮不顧身的扛下重擔,不捨後輩走得辛苦,更不忍心下一代失去文化的根。
曾為舊工業遺址的華山,同樣經歷過從沒落到蛻變的相似歷程,因此更加明白歷史資產保存的重要性,以及價值延續的精神。訪談結束後,抬頭一看張老闆掛在工作桌旁的字畫,上面寫者「文以載道 史以載事 義者為己 仁者為人」,突然之間,便能完全明白其中的意思了!

世界最後一套繁體中文鑄字銅模,亟待修復!

日星鑄字行多年來積極尋求各界合作,力求打造活版印刷的全新面貌,然而要實現這一切的基石仍須回溯到「鑄字銅模」的修復與保存,一旦錯失修復機會,流傳千年的繁體鉛字就會在這一代消失,活版印刷產業的新生也只會淪於空談而已。只要多一個人參與日星鑄字行字體銅模修復集資計畫,就能籌備到計畫的啟動基金,讓活版印刷的美麗能一代一代的在台灣傳承下去。
---
採訪撰文:彎魚 ╱  圖:日星鑄字行 Ri Xing Type Foundry  ╱ * 此專訪刊載於《華山1914半月刊 Vol. 63》,相關內容請見官方網站